中国文化报记者 陈璐尊鼎配资
今年是中国与泰国建交50周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文明互鉴,共筑中泰友好未来——第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北京与泰国曼谷的两个主会场同步启幕。本次活动以建筑文化遗产为纽带,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对话,助力深化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关系。
活动以“文化遗产保护、建筑艺术、博物馆发展”为核心议题,线上线下同步展开“自然灾害下的遗产保护”双城对话,来自中泰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地震、洪水等灾害下的遗产保护技术进行研讨,分享了北京中轴线、泰国大城府等世界遗产的申遗经验,探索跨国合作机制;同时,举办“双城共享繁荣”主题展览,通过建筑模型、影像资料呈现了北京与曼谷两座古都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发展,展现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泰国文化部副部长蓬鹏·威帕蒂蓬米帕在曼谷会场的开幕式上指出尊鼎配资,此次活动作为促进文化艺术和建筑遗产保护合作的重要平台,展现了东盟地区宝贵的文化根基。这些文化遗产是值得共同保护与传承的瑰宝,应代代相传、延续下去。华彬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卢战在北京会场表示,文化遗产是文明的记忆,也是未来的资源,期待双方通过一系列跨文化、多维度的交流实践,为中泰友好注入更加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动能。
“人文交流是中泰关系的基石。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泰文化交流持续升温。”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常禹萌在曼谷会场表示,“站在中泰建交50周年的新起点,我们愿与泰方携手,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让‘中泰一家亲’更加深入人心。”
在北京会场,泰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梁益祥也提到,通过文化交流与对话,大家能够深刻认识到泰中两国自古以来在文化根源上的相似性,以及在新时代共建和平、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愿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文化处主任景峰在曼谷会场介绍,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庄严承诺。目前,全球共有168个国家的1223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他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继续积极促进成员国、遗产管理机构及各方伙伴之间的对话,识别挑战、回应需求,并推动具体合作项目的实施。
“世界遗产是一个文明对话的平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北京会场发表了《北京中轴线历史与申遗》主题演讲,系统阐释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东方文明轴线”的世界遗产价值。他表示,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东亚地区现存规模最宏大且保存最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
泰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哈塔雅·西里帕塔纳昆在曼谷会场也以大城府保护实践为例,分享了泰国在古遗址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探索。她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阿育他亚(大城)历史城及相关城镇的宫殿、寺庙与建筑遗迹展现了本土智慧与外来影响的完美结合,其艺术风格的影响延续至如今的曼谷王朝。
据了解,本次交流活动由北京华彬文化基金会主办尊鼎配资,是中泰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后续还将推出文化遗产研修营、青少年艺术交流等内容。
正中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